朋友圈里的“心理学” |
文章来源: 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25 浏览:1156 次 |
随着微信的普及,看朋友圈成为很多人每天必做的事。人们发朋友圈一般是有感而发写一段话或是发几张图片,而有的人却“搞特殊”,在朋友圈里做些与众不同的“怪行为”。其实,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有趣的心理学。 霸屏式发朋友圈 朋友圈里有种行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时一个月没动静,有时则连着发十几条动态。虽说这是个人自由,但看客们会觉得信息量太大,一时不知道重点在哪儿,干脆直接忽略甚至反感至极。有这种行为的人活得比较洒脱,为人处世较随性,更注重自己的喜好而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删除以前的信息 有的人发完朋友圈后马上删掉,有的人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删除过往的朋友圈信息。这种行为往往是对自己曾经发过的内容感到不适。其常见原因有二:一是感觉暴露了太多私人信息,这类人为人处世较谨慎,害怕别人太了解自己而招惹麻烦;二是对曾经发过的内容感到羞耻,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情绪的影响下冲动地发朋友圈,有人事后会觉得当时特别矫情软弱或消极幼稚,不能接纳过去那一刻的自己,进而产生羞耻感。 发啥都晒自拍照 文字“今天天气真好”,附上一张自拍照,却看不见天空;“和朋友出来逛街”,配一张自拍照,却看不见朋友。迷恋自拍的人要么对外表不那么自信,要么极度自恋。不自信的人不惜通过摆造型、修图美化来让自己呈现最美的一面,稍稍满足一下自恋心理,获得微弱的自信。极度自恋者则沉醉在自拍中,一定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美丽瞬间。还有些人附上的虽不是自拍,却总是图文不相符,让人摸不清头脑,这类人可能是出于强迫心理,认为发文字一定要配张图。(摘自《生命时报》 马健文 文) |
【顶部】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