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播于全球的国际通行棋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发明的具有高度文化色彩且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 在中国古代,围棋称为“弈”,是棋类之鼻祖,属于“琴棋书画”四大文化之一。围棋的棋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采纳这一说法,将围棋的起源确定为公元前2356年。 西汉,围棋在全国流行,围棋名手开始出现;东汉,围棋顺利发展,为士大夫所重视,出现系统的围棋理论。三国中期,围棋在魏、吴两国迅猛发展,曹氏家族与“建安七子”雄踞北方,吴国也是名手辈出,编纂出精彩的棋谱《吴图》。盛唐,官方积极推动围棋发展,设置“翰林棋待诏”,优秀棋手成为吃俸禄的文职人员。两宋延续盛唐传统,棋风极盛。到了元代,出现《玄玄棋经》,被后世奉为经典。明代,各派棋风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到了清代,围棋发展至鼎盛,大国手辈出。但是,随着清末国力衰落,中国围棋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低谷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围棋缓慢复兴。改革开放则快速推动了围棋事业的发展,中国围棋地位迅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涌现出以聂卫平、马晓春为代表的一批国手,全面推动中国围棋再度崛起,也开启了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时代。 人类进入21世纪,电子计算机以“穷举法”的运算优势横扫所有棋类运动,但对超过宇宙原子总和运算量的围棋却无计可施。然而,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依靠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这标志着围棋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围棋从中国出发,以不同的途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南北朝时期,围棋向朝鲜半岛传播,再传入日本。16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在欧洲人看来,围棋是高雅而又严肃的游戏。 围棋运动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最为兴盛,在西方各国也已相当流行。奥地利、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国均有围棋协会,其中美国规模最大,设有100多个分会。 一盘棋局的开端是布局,布局是战略而非战术,它的好与坏决定了整个棋局的走向,能充分体现出弈者的谋略水平和顶层设计思维。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围棋对布局的钻研与探索、对子力部署的协调、对阵型的配合与应用,都已发展至精深,高手可以达到开局即进入最高效率布局,每一步都为全局的战略意图服务。 围棋注重战略的顶层设计。围棋布局必须以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对各种要素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样才能优化己方的棋势,把握主动。这种情况下,顶层设计几乎贯穿整个棋局,把整体的战略与局部的战术统筹起来,把握好战略协同是取胜的关键。 围棋注重战略的关键节点。围棋的布局速度极快,掌握主动权至关重要。看似不疾不徐的开盘落子,但几招之内,往往形势已大变,攻守之势已形成。AI把握围棋的这一特点,抢先手往往寸步不让,甚至弃子争先。这与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异曲同工,是有效把握关键点,奠定全局胜利的基础。 围棋注重战略的全局观念。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围棋当中有很多定式,比如“宁失数子,不失一先”“流水不争先”等,都是重点强调全局观念。围棋的策略不局限于一时的成败或得失,而是瞄准最终的胜利。这意味着在棋局中,弈者必须从始至终考虑全局,而不仅仅是单个棋子或部分棋子的生死。每一个棋子都是形成全局走势的关键。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以更大的视野协调各个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围棋注重战略的持久性。围棋秉持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在棋局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空间,逐渐消解对手的战略空间,以长线思维积小胜为大胜。在制定长远计划和战略时,需要分析对手的弱点,根据自己的棋艺与棋风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战略,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和变化,这当中体现了围棋战略的持久性,体现了以长远的规划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长远目标。因此,支撑围棋长期战略的是弈者开阔的心胸与视野,长期主义的思路,以及善于从长期态势、全局关联来分析判断的敏锐思维,还有把每一个应对之策都对准最终目标的研判思考能力。 围棋源于中华上古时期,又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中华文化中的礼仪与哲学完美融合为一体。围棋中的礼仪贯穿始终,全局每一次落子都是阳谋,光明正大。棋局结束时,胜者不骄不躁,败者心悦诚服,这是对弈双方的君子风范;棋局发展的过程中,战略形势始终在变化,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模式,在棋局不同位置、不同空间都存在差异,部分与整体都有关系,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策略都会随之产生变化。 围棋棋盘中央的星位称为“天元”,借用了道家宇宙观中的太极含义。以天元为中心,棋盘形成九宫格结构,八个正方形围绕中心的正方形排列,当中的星位代表八卦,这是在《河图》宇宙观的基础上制成的。围棋的棋子则是由《河图》中的阴与阳演化而来,象征着宇宙中的此消彼长。在这一宇宙观的基础上,围棋的战术与战略纵横驰骋,又与艺术的境界、自然的美感相通。 围棋当中美的元素,蕴含着神秘的东方色彩与君子的雅致风范,历史上著名的大国手,不仅棋技出众,棋艺也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中国传统社会,围棋被看成艺术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日本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 这是围棋从一项游戏向高雅艺术转变的关键,中国古代的诗词印证了这一变迁的过程。从盛唐起,诗中有关对弈所处的场所、对人的描述逐渐增多,正所谓“功夫在棋外”。杜甫有“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的美句,白居易写过“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宋词当中对围棋的描写,都离不开故人相聚、唯美景致、物我两忘的境界,棋局当中的技法与形势,倒显得无关紧要了。 棋局当中最能体现美感的,就是对弈当中蕴含的形态美学。棋子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复杂多变,且蕴含诸多可玩味之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就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棋形”构成了围棋当中层出不穷的范式,在空间形态美学的表达上,可以阐释城市规划形态、美学排列布局、工业设计创意,为美学研究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 围棋的本源始终是蕴含着中华文明智慧的艺术与文化,它成为竞技体育项目且纳入国际赛事的历史并不久远。自盛唐以来,围棋一直是因其文化性而具备广泛影响力。然而,今天中国围棋对于竞技性的挖掘远远超出了对文化性的探索,人们对围棋的理解,正在从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降维”为体育竞技。这对围棋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利的。未来,我们仍将持续探索围棋的传承与发展方向,在文化的维度深入挖掘,这是重估围棋内在价值,进一步推动围棋发展应把握的内在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