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 0558-2265789

当前位置 : 详细内容

端午节的风俗、来历和传说故事
文章来源: 乐年乐龄  发布时间:2024-06-10  浏览:172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定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习俗,其起源和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忠孝、爱国精神的崇尚。



微信图片_20240611111814.jpg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寓意着划船驱散江中的鱼虫虾蟹,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鱼虾所食。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是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在竹叶或其他植物叶子中蒸制而成的食品,有咸味和甜味两种。
  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挂艾草、喝雄黄酒、佩香囊等习俗。挂艾草和喝雄黄酒是为了驱邪避瘟,佩香囊则是为了辟邪驱瘟,保护小孩平安健康。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端午节最先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什么的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古代长江流域是单季稻,一般端午前后插秧),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和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这些故事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