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以为自己不会被骗,却没想到这往往就是被骗的开始……诈骗无处不在,在你不经意间就悄然发生。下面这些“剧情”你熟悉吗?你能想到你会被骗吗?
1.“小朋友,我的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电话手表打个电话吗?” 本以为是助人为乐,却没想到是被骗的开始。现如今,不少家长都会给孩子佩戴儿童电话手表,却没想到,这成了诈骗分子的新目标。以停机、没有电为由向小学生,借电话手表拨打电话,获取信任后就偷偷跑到旁边拆卸手机卡。在非法获得手机卡后,诈骗分子会使用一种名为“GOIP”的设备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境外的诈骗分子通过“GOIP”虚拟拨号设备进行转换,国内受害者手机显示的来电号码就是国内号码,这种极具迷惑性的表象让不少人因此上当。 安全提醒:孩子在没有家长或老师的陪伴下,不要随意外借电话手机、电话手表。电话卡如被盗、被抢,应立即联系手机运营商挂失账户、注销被盗手机卡,并及时报警,以防被犯罪分子利用。
2.“在吗同学,我出了点事儿,急需钱,能不能借我点,马上就还!” 本以为是讲朋友义气,却成为了被骗的开始。当前,盗用微信、QQ账号冒充好友实施诈骗的情况时有发生,骗子利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和一些真假难辨的语音,让学生信以为真,一不小心就落入了骗子的陷阱。还有骗子冒充好友,称微信登录异常需要帮忙解封,随即发来一张二维码一连串信息填写后,发现自己的账号已经被诈骗分子登录,成为其向他人骗钱的工具。甚至是自己的电子账户内钱已经不翼而飞。 安全提醒:不要随便打开陌生人发来的不明文件、图片、网站链接等,以防账号被盗。在聊天中,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如遇好友要求紧急转钱,一定要当面核实或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进行多方面核实,辨别真伪。
“亲爱的,你可不可以来我的直播间刷刷礼物,等我们一起生活之后我就把钱还给你……” 本以为甜甜的爱情终于降临,却成为了被骗的开始。以网恋之名进行诈骗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受害人,根据既定话术与受害人迅速确定恋爱关系,在建立了感情基础后,以工作需要、父母生病等方式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实施诈骗。 安全提醒:网络交友、网恋需谨慎,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和甜言蜜语。遇到涉及钱财或个人隐私问题时,在确定对方真实身份前,一定要谨慎考虑。
本以为抓住了操纵命运的丝线,却成为了被骗的开始。大事问八字,小事问塔罗,无事问星座”,中西结合的算命方式,最近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网络占卜、做法也越来越火,一些不法分子也赶上了这波“热点”,通过在网络平台物色感情、事业不顺的人群,吸引其找“算命大师”做“法事”。购买“转运”套餐,利用他人痛点实施诈骗。受害人不但感情事业没有起色,还损失了钱财。 安全提醒: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崇尚科学,切勿相信“做法祛病消灾”等迷信说法。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相信算命不如相信自己。 5.“老爷子!这个胶囊能提高免疫力!还能降血压!最适合您老人家!” 本以为花重金便能买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却成为了被骗的开始。以免费发放食品、日用品吸引老年人加入微信群,而后隔三差五发布“名医诊疗”“秘传良药”广告,虚构或夸大产品功效,销售非法、质量不合格产品……犯罪分子的“保健理疗三板斧”,直击老年人渴望长寿的心理需求,以“老年理疗品”“保健品”为饵,骗取老年人退休养老金。 安全提醒:不要轻信犯罪分子编造的虚假身份或者夸大的保健品功效。不要擅自做决定,要积极和自己子女或者其他亲朋好友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保存购买保健品的相关单据以及快递单,以便在查证上当受骗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
6.“零风险!高回报!老年投资哪个好?xx理财少不了”“投资三个月,退休储蓄翻三倍” 本以为能投资养老,一次赚足养老金,却成为了被骗的开始。“理财”APP广告依靠大数据在网页弹窗精准投放,投资盈利截图“大神”传授理财技巧,同龄人的“成功案例”展示,诱导老年人点击链接下载,最终走入“开户-投资-虚拟收益-提现失败”的套路之中,毕生积蓄血本无归。许多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风险意识也比较淡薄,犯罪分子往往宣称“无门槛,低风险,高回报,期限灵活”,销售所谓理财产品,从而使一些老年人盲目进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 安全提醒:不信“偏门”,不贪“小利”,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不要轻信网上认识的朋友和所谓“投资大师”“理财专家”。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 在我们以为只要不听不信,诈骗这种事就离自己十分遥远时,殊不知骗子早已盯上了我们身边的家人,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诈骗分子的计划表详细计划了你人生中的各个阶段,防范于心,反诈于行,网络诈骗手法多变,请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让我们一同构建全民反诈的“防火墙”,全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期待天下无诈!
9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谨防财产损失。 步骤一: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 步骤二: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将其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骗取消费者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等诱骗消费者参与投资。 步骤三: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现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保证金”“解冻金”等,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资金损失。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 一、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 二、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三、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