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护心脑 您准备好了吗 |
文章来源: 中国老年报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916 次 |
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此时要适当调整生活方式,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下列养心护脑重点,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 晨练别太早,运动别太猛 冬季晨练存在两个危机:一是老年人晨起后若突然大幅运动,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二是有些习惯晨练的老人凌晨四五点就外出锻炼,却忽视了冬季室内外温差大的弊端。身体骤然迎寒而立,心脑血管受寒冷刺激剧烈收缩,使得血压迅速飙升,更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可能。因此,建议老年人最好在下午4点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慢而轻柔的项目。为安全起见,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当,以身体微汗、不觉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活动3~5天为宜。 警惕寒潮袭,情绪别过激 冬季,当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心脑血管遇冷容易收缩、痉挛,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进一步诱发心梗或脑梗等意外,因此要注意及时添衣防寒保暖。另外,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勿用冷水洗脸、洗衣,以免冰冷刺激促使血压升高。 我们知道,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之大忌,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放宽胸怀,避免精神紧张、激动、焦虑,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失眠等,不要让这些因素使脂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加重病情。中老年人还要避免久坐久站,勿长时间打麻将、下棋或做低头动作,始终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 起床三缓慢,动作急不得 起夜要慢 老年人起夜时勿动作过猛,以防因血压波动太大导致晕厥,或因夜间视线模糊而摔倒。起夜的动作要领是:慢慢起床,先开台灯,坐上片刻再下床。 早上起床要慢 早晨醒来后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身体“醒透”再起床,避免猛起诱发心绞痛、中风等。 排便要慢 用力排便会使腹部压力增高,增加心脏排血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发生。故老年人排便时不要太过用劲,排不出来别勉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通便药物。 饮食有诀窍,两多和两少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要想控制好血压和血脂,老年人日常饮食应掌握“两多两少”: 膳食纤维多摄取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要有粗杂粮、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平时还可多吃点有降脂功能的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豆制品适当多 大豆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等豆制品,可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降低患病风险。 食盐摄入要少 食盐过多易引起血压升高,建议普通人群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50岁以上人群及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4克以下。平时要少吃咸菜、酱菜等高盐分食物。 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要少 老年人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日摄入量控制在200~300毫克以下为宜。还要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大脑、脊髓、内脏等。 需提醒的是,冬季进补要根据个人体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进补。进餐时以每顿七八成饱为宜,勿暴饮暴食。 体检不可少,不适早就医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或致病因素,并及早治疗。35岁以上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一旦超过或等于140/90mmHg就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治疗或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高血压患者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 重点提醒,心脑血管病在发病前,多数人都有血压升高或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或心慌、心前区憋闷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 链接1: 心梗3次报警 第1次:无声的报警 这是第一次潜移默化的报警。长期抽烟酗酒,久坐缺乏运动,肥胖,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越多,得冠心病的风险越高。另外,如果父母在55岁前得过心梗或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也要引起重视。若您已察觉“警报声响”,就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定期查血压、血糖、血脂,如发现指标异常,要积极控制并长期监测。 第2次:三高不控制,冠心病未正规治疗 有些人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却不在意。殊不知,三高会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而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若不正规治疗,最终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 第3次:心绞痛反复发作 心梗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心绞痛,每一次心绞痛都可能是心梗最后一次报警。 12个心梗预兆 1、双耳突聋。心绞痛患者中有很多人会出现听力下降,有的双耳嗡嗡响,一般在治疗后症状消失。 2、脐周疼痛。对于心梗高危人群,如出现脐周疼痛,要高度怀疑心梗前兆。 3、脚底疼痛。走路时会出现脚底针刺般疼痛。 4、睁不开眼睛。如眼睛突然看不清,甚至睁不开眼,要关注自己的心脏。 5、左腿酸麻胀疼。高危人群若感觉左腿酸胀,要警惕心梗。 6、胸口有束缚感。胸口感觉像被胶带缠绕,或有一种被束缚感,要当心是心梗的预兆。 7、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出现牙痛,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可能。 8、头晕。很多疾病都有头晕表现,它也可能是心梗征兆。 9、肩胛骨疼。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反映肩胛骨“像漏风一样,丝丝地疼痛”。 10、左上肢无力。左上肢无力,并伴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11、突然变懒,乏力。该症状在高龄老人中较常见,且可能没有其它心梗症状与不适,唯一感觉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动,此时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的可能。 12、头疼。高危人群伴有头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征兆。 链接2: 冬藏“心”危机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尤其是以下“危险时刻”,对心血管健康威胁极大,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需格外留心。 出门时 冬季寒冷,血管容易痉挛,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引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还可能会诱发大面积心梗,导致猝死。老年人出门一定要保暖防寒。 久坐时 当窗外北风呼啸时,不少人会选择窝在沙发上,手捧咖啡,或是看电视,或是刷手机。殊不知,久坐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再加上浓茶或咖啡的刺激,心脏负担更大。老年人应动静相宜,看一小时电视后,起身活动一下,看看窗外景色,以淡茶养生,惬意却不减半分。 熬夜时 长期熬夜会造成心脏超负荷运转,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能会诱发猝死。倘若熬夜时还抽烟,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大家尽量别熬夜,不得已熬夜的情况下,也别吸烟提神。 借酒消愁时 悲伤会引起心跳加速,动脉收缩,若此时还借酒消愁,易引发心脏病。有不良情绪,要多与家人朋友倾诉,合理释放情绪。 晨起时 经过一夜睡眠,身体处于半休眠状态。若早晨从床上猛然坐起,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建议心血管病患者早晨醒来后,最好先赖床5分钟,再在床边坐5分钟,服药后休息5分钟,给心脏一个适应过程。 如厕时 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差,若上厕所蹲得时间太长,快速站起时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导致头晕眼花,甚至摔倒。有老人的家庭,卫生间最好用坐便器,并在墙边安装扶手。有条件者,如厕时应带着有紧急一键拨通功能的手机,以备不测。 此外,切忌排便时用力过猛,以免腹内压增大,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梗。必要时,可通过药物辅助通便。 洗澡时 洗澡、桑拿时全身血管扩张,且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会使人的大脑和心脏缺血。为预防意外发生,中老年人应避免在饱餐或饥饿状态下洗澡,且洗澡水温度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范建民 杨楠 陈双) |
【顶部】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