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和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如今老年人的身体要比30年前同年龄的老人“年轻”很多。 上述研究收集了1989~1990年间500多名75~80岁老人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数据,以及2017~2018年间同龄老人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当代老人与30年前同龄人相比,步速平均快0.2~0.4米/秒,握力强5%~25%,膝关节伸展强度高20%~47%,1秒内的强迫肺活量指标高14%~21%,语言流畅性、推理能力、记忆力等也表现更佳。研究主要作者泰纳·朗塔宁教授说:“人们对老年的固有认识已经过时了,如今老年人的寿命在延长,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在提高,失能年龄也在后移。”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解释说,衡量衰老情况的指标大体上包括身体功能和大脑认知功能两类,肌肉力量、行走速度等反映出老人的身体情况、体能、骨骼强弱等,记忆力、推理能力等则显示大脑皮层的衰老程度。这两类指标决定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老人的自理能力和长寿条件。“这一代老人的整体身体情况确实比30年前好了很多。” 上述研究认为,老年人变“年轻”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生存环境改变有很大关系,包括更好的营养和卫生条件、医疗保健环境、受教育机会和更好的工作生活等。专家们也表示,这种变化在我们国家可能更为明显。 高芳堃说,经济发展是带来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在近30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更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人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上述芬兰的研究称,两组老人出现认知差异的最重要潜在因素是受教育时间长短。高芳堃解释说,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即便在年老后也常保持阅读、思考习惯,愿意学习新技能,接触新事物,这都会延缓大脑认知功能衰退。此外,教育还影响健康素养,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更重视和了解健康知识。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营养食品分会主任付萍表示,与30年前相比,如今食物供给,及人们对食物的购买能力都有很大改变,食物结构更丰富了,日常饮食中的肉、菜、水果等多种营养搭配条件也随之改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而在199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为68.55岁,30年间增加近10岁。付萍表示,医疗技术进步让很多以前不可治的疾病变得可防可治,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都在延长,再加上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受益最大的便是老年人。(《老年文摘》第25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