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 0558-2265789

当前位置 : 详细内容

古人过寿为什么仪式感那么强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606

微信图片_20200921110714.jpg

  “寿”的观念早在《尚书》中已有记载。《尚书·洪范》提出“五福”的概念,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寿”排第一位。在《说文解字》中,“寿”本义为“久”。《礼记》屡屡把“寿”与“礼”联系在一起。《礼记·祭义》中说:“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也。”一方面告诫世人要孝亲敬老,一方面则暗含了社会上人们对长寿的尊崇与渴望。


  到了唐代,过生日做寿的风气逐渐兴盛,有皇帝过生日的“圣节”,也有民间世俗的生日庆贺。


  记载唐宋轶事的《墨客挥犀》里,也有个关于寿宴的故事,说的是中唐名将李晟过生日,“中堂大宴”, 好不热闹,已经嫁人的女儿也回来祝寿。酒宴中,女儿得知婆婆得了病,却不以为意。李晟知道后怒斥女儿不懂礼仪,并在宴会结束后亲自去看望亲家。这则教育子女的著名小故事,正是发生在寿宴上。也算是印证了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所说的“近世风俗, 人子在膝下, 每生日有酒食之会”。


  宋人几乎无酒不成筵,敬酒自然成了寿宴中的重要内容。以宋徽宗时期天宁节贺寿大宴为例,宴会上用的酒盏都是很有讲究的,都有手把便于端拿:“皆屈巵如菜盌样”。殿上的酒具都是金器,廊下则用银器。正式行酒前,还有环饼(即馓子)、油饼、枣塔、果子等饭前甜点。大宴开始后,行酒共九盏,每盏皇帝先行举酒,宰臣、百官分次饮酒。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次行酒,奏的音乐、表演的节目都不一样,比如第三盏酒之后就是杂技表演。皇帝和群臣一边饮寿酒一边欣赏节目好不惬意。因为时间较长,前五盏后四盏中间还有中场休息时间,好让皇帝离开休息一会儿,群臣也能趁机去上个厕所。


  中国历史上最隆重的庆寿敬酒活动当数清代的千叟宴。乾隆五十年,于正月初六在乾清宫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千叟宴,出席宴会者共3900余人,年龄至少60岁。席间,乾隆召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而据清档案中保存的清单,此次千叟宴,光是玉泉酒就用掉了400斤!酒能够成为千叟宴上颇有分量的角色,大概也是因为“酒”与“久”谐音吧。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里,贾母的八十岁寿宴更是隆重,单寿庆活动就安排了七八天,宁国府荣国府两处一齐大摆宴席,头三天邀请皇亲贵族、阁府督镇等等,后几天是家宴。宴席上,合府人要按上下远近的顺序给贾母拜寿敬酒。


  对中国人而言,“礼”不是简单的礼貌,还是礼仪章程、社会道德规范,光是对于“寿”的追求就已经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流传下来。可以说,在中国,过生日从来不是件可以被忽略的事情。(《老年文摘》第2514期)


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