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 0558-2265789

当前位置 : 详细内容

“延安五老”的崇高风范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9-07  浏览:729

微信图片_20200907163722.jpg

  “延安五老”以其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矗立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一件件小事,滴水映日,折射出他们熠熠生辉的一生和令人钦佩的高风亮节。


  徐特立:不坐专车


  1949年进城后,组织为徐老配备了专车,可他却不大乘坐,经常是步行外出,有时还乘坐公共汽车。为这事,警卫员有些意见,牢骚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有次晚饭后,他问警卫员:“你在乡下种地,人均粮食多少呀?”警卫员告诉他,人均大约500斤左右。徐老又问:“你知道这汽油是从哪儿来的?进一次城要用多少汽油?要花多少钱?”警卫员无以对答。


  徐老耐心地告诉他:“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自己还不能生产汽油,要靠从外国进口,我们进次城,来回的用汽油钱,就等于你家一个月的人均收入。现在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我们怎能随便增加国家开支,加重人民的负担呢?要是我们干部的生活水平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群众是会有意见的!”徐老又接着说,“少坐车,多走路,至少有三大好处,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为国家节约开支,同时又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警卫员听了徐老这一番话,心中豁然开朗。


  吴玉章:艰苦朴素的日常生活


  吴老在艰苦朴素的作风方面也为后人作出了表率。他在大革命时期用的一条毛毯、一个文件箱以及延安时期用过的一套粗呢衣服和一件羊皮袄,一直用到他去世。他接待外宾时常穿的一件大衣,也是早在大革命时期添置的,1949年后几经翻改。平时接待宾客,需要衣着整齐一些,而一回到家里,他总是只穿旧便服。他的内衣、袜子大多是补丁加补丁;一条毛巾用得实在无法再用了,仍舍不得更换。至于饮食更是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有饭吃就行了。


  1958年3月,吴老回家乡视察工作时,听说当时荣县的教育还很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便指着自己家的住宅对陪同的县委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没有私有财产,我这些房子就交给你们办一所师范吧。”


  谢觉哉: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同志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康生利用所掌握的权力,想把兰州地下党组织打成“红旗党”的特务组织。有一天,康生突然找到谢老,盛气凌人地对他说:“根据某某人的交代,他的父亲是个老特务。看来,兰州地下党全是特务,是个‘红旗党’。你这个兰州办事处的党代表可真是麻木不仁啊!”谢老听了毫不含糊地反驳道:“那可不见得。兰州地下党是西北局派去的同志组成的,省委书记孙作宾同志也是西北派去的,怎么能说兰州地下党是‘红旗党’,全都是特务呢?”谢老略顿了一下又说,“至于有个别坏人混进兰州地下党,这也是可能的,因为那是在白区,条件所限,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审查得那么透彻。”谢老最后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你这样认为是不对的。”


  可是康生一伙仍不罢休,一会儿来软的,说这是为了“抢救”失足者;一会儿又来硬的,说谢老在庇护特务组织。谢老也毫不退让,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文革”中,康生仍不罢休,又旧账重提,逼着谢老写材料,欲把兰州地下党的同志们统统打成特务。当时谢老的处境也很困难,加上已80多岁的高龄,又重病在身。谢老对来者说:“我瘫痪了,写不了材料。你们硬逼我写,那我说,你们记,记完我左手签字。”来调查的人以为目的即将得逞,赶紧找来纸和笔做记录。只听谢老斩钉截铁地说:“兰州地下党不是反革命组织。那批地下党员不是特务,而是好党员。”来者得不到符合他们意愿的材料,只好悻悻而去。就这样,谢老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一大批同志。


  董必武:对晚辈要求严格


  1969年春,为响应党的号召,董老坚决把自己的小儿子董良翮送到河北晋县农村去锻炼。在良翮下乡前,董老题词谆谆嘱咐他:“到晋县农村去,要好好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劳动,争取当个好农民。”1970年,良翮入了党,后来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董老马上写信告诫儿子:“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董老去世前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的人了,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林伯渠:俭朴生活感动外国记者


  1944年春节,延安边区政府门前的墙报吸引了很多人,一个高个子外国记者挤在人群里,认真地抄写着一篇题为《我的生产节约计划》的文章。原来,这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写的。


  林老的生产节约计划使大家赞叹不已,那位外国记者也很受感动,就怀着好奇、敬仰的心情,采访了林老。记者来到林老的住处,只见窑洞里只有一张炕,炕上的被子打满了补丁,一张破旧的小方桌,桌边放着几把半旧的椅子。此时,林老坐在椅子上,埋头缝补着一条旧裤子。他笑着对记者说:“中国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条裤子,才穿了三年半呢!”


  外国记者提出要看看他种的菜地,于是林老便拄着根手杖,带他来到了延河边的一块滩地上。


  外国记者蹲下身来,抚弄着地里嫩绿的秧苗,赞不绝口:“你们共产党的干部,不仅发动群众干,还自己带头干,说到做到。真是了不起啊!我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全世界。”他紧紧地握住林老的手说,“谢谢主席先生!我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老年文摘》第2508期)

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