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餐饮浪费再度被置于风口浪尖,不妨来看看,在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这件事情上,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皇帝与臣子一起吃饭,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所有食器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不能跨越,以此表示君臣有别。什么身份的人,吃几个菜,在阶级社会里都有明文的规定。但这种规定并不意味着王公贵族就能暴殄天物,相反,无论在哪个时代,任意散弃浪费粮食,都是被鄙视的,民间有“遭天谴”之说,连朝廷也立法对浪费行为进行惩罚和整治。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颁诏要求民众不得浪费粮食。“常岁所入,除租调外,不得以食犬鼠,多为酒醪,嫁娶丧葬之具,并从简俭;少年无赖辈相聚蒲博饮酒者,邻里共捕之”,应当储蓄起来,以杜绝“年饥则妻子不厌于糟糠,罕能固穷,遂至冒法”的现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对于历代君主纵欲祸国的教训极其重视,《明代史话》载:其称帝以后,“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伤财害民”。他经常告诫臣下“奢侈乃丧家之源”,“节俭二字非徒治天下者当守,治家者亦宜守之”。 万历年间,京城的酒楼里悄然兴起“轮转宴”,即官员之间请客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分次上菜,每次上四碟八碗十二道菜,待品尝后撤下,再上一轮,循环往复,多至五六轮。而所上菜肴大多吃不了几口,就被倒掉了,为的是摆谱儿、要场面。万历皇帝得知后令人彻查,摆“轮转宴”的大小官员十余人一律重笞,并予以革职,永不叙用。 点菜应该量力而行,尽量光盘,那万一点多了,做多了,吃不完,该怎么办?清代雍正皇帝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还曾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和针对浪费粮食现象下了圣旨。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这道圣旨将剩粥剩饭如何处理,交代得十分详尽:吃不完的饭菜,不能扔到沟渠里,可以分给下人吃,不能给人吃的,也要用来喂猫喂狗,猫狗也吃不了的,就要晒干作为饲料喂鸡喂鸟。此外,圣旨还厉言告诫,违者必予以治罪。 (《老年文摘》第25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