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 0558-2265789

当前位置 : 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40周年生活变迁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12-28  浏览:832

  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老年人也在身边点点滴滴变化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能够赶上这样一个时代,真是一种幸福,我们老有所居,医有保障,精神有寄托,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享受和珍惜呢?!”请听几位银发人的心声。

  家门口有了健康守护神


1558063874171524.jpg

  改革开放40周年话题


  家住北京海淀逸成东苑小区的李大爷是十几年的老糖尿病患者,为此,他每月至少要去一次医院,测血糖、开药,每三个月还要抽血测糖化血红蛋白。早些年,他是去医院排队挂号,再后来是电话预约、网上挂号,但李大爷还是觉得每一次跑三甲医院都挺累人的:挤公车、等看病、排队缴费取药,一去就是大半天。那时候他就想,要是能在家门口看病该有多好。

  2000年左右,李大爷注意到家门口有了社区医院——北京海淀建清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大爷遛弯时专门去看了一下,医院很简陋,人也寥寥无几,但最主要的问题是那时该中心没有和医保对接。2011年年初李大爷忽然间兴奋起来,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终于成为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可以报销了。但他心里还是有点嘀咕:医疗水平行吗?药品安全吗?用药能满足需要吗?从2011年到2016年间,李大爷只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点治疗感冒、肠胃的这些最最普通的药,再就是做做按摩和理疗。

  2017年4月北京医改,医事服务费成为北京公立医院的标配,三甲医院的医事服务费的普通挂号费调整为50元,医保个人要负担10元。而与此同时李大爷得知,像他这样的60岁以上老人在社区定点医院就诊免除普通号费用。挂号费上的差异让他再一次心动。他下决心要拿着他在三甲医院的用药处方到社区医院去试着开一次药。这时他发现社区医院越来越“像模像样”了:他在三甲医院开的药这里全都有,而且政府在政策上给了社区医院更多的政策倾斜。

  2016年底,北京发布医改新政,社区和大医院医保药品报销范围实现统一,105种大医院的药品,社区医院也有,并且参保人员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可达90%,无论是在用药保障上,还是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上,都让李大爷眼里放光:一年的挂号费节省不少于120元,加上节省的药费,这一年下来就是上千元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福利。

  其实细算下来,福利远不止这些。“过去去三甲医院,一去就是大半天,挤车、看病要等好长时间,缴费取药也要花时间排队。而现在,从家到医院不到10分钟,并且从早上8:00~晚9:00都有门诊,有时我晚饭后遛个弯就把药给开了。我算了一下,从挂号、就诊、开药到付款取药超不过15分钟。另外,社区医院监控血糖很方便,我每天都可以来这里测一下。这里还能做B超,当天做就能出结果,不像大医院一等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真是太方便了!”李大爷感慨道。

  李大爷经常光顾的社区医院——建清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不大,所在的位置也不起眼,覆盖着周边6个小区的3万多居民。“我最初接诊时,一上午只有10来个病人,但现在一上午要接诊100多个病人。”该社区医院的中医大夫谭晓辉说起社区医院的变化感慨万千,政策的倾斜、就诊病人的日益增多,让她感受到社区医院的分量,以及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对社区医院的渴求和依赖。“我们和大医院不同,治不了疑难杂症,但可以守护住居民的健康,他们有小病、慢病可以很快捷方便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如果在给病人做生化采血和B超、心电图时发现有异常,我们会建议病人尽快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说起和病人的关系,谭大夫说,“他们虽是病人,但有时又像是亲人。每次问诊时除了问健康身体状况,还要多啰嗦两句,比如要少抽烟喝酒多运动、注意生活方式等。有些人来我这里还会说一些烦心事,我也会开导他们,因为,这些都和健康有很大的关系。”谭大夫介绍说,现在社区医院在为周边居民建立档案和签约家庭医生,虽说这工作做起来有难度,但现在通过微信的方式和病人建立起了联系,他们有健康问题或者身体不舒服都通过微信和医生说,还有询问就诊时间预约看病等。“我们对待病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看病,身体的、心理的、日常饮食习惯都要关注,以做好风险防控,一句话就是要当好‘健康的守护人’。”

  从无到有,从不接纳到依赖,政府政策的推动必不可少。这种变化折射出国家改革开放对民生的重视,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遥不可及到说走就走

1558063955634890.jpg

改革开放40周年话题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旅游’是什么意思。那个年代,没有身份证,出门要靠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去外地要换全国通用粮票;那个年代的火车是烧煤的绿皮蒸汽机车, 500 公里路要走一天…… 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人们没有闲钱,也少有假期,因此,对普通百姓来说,所谓旅游是件遥不可及的事,那时候的旅游就是出差时顺道转转。”68岁的王先生对记者说。

  王先生翻开一本包着金属角的皮质旧影集,找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穿着灰衬衫,蓝布裤子,手提棕色公文包笔直地站在镜头中间,身后的建筑上写着大大的三个字——广州站。这是一张典型的上世纪 80 年代旅游纪念照。“现在看来,这张照片我照得太拘束,表情也很严肃。” 王先生笑着说。

  1988年,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获得了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目的地是广州、深圳、海南,这让没出过远门的他高兴极了,还特地向单位同事借了部 135 相机。现在坐飞机两个小时就能到的广州,当年却感觉很遥远,从北京到广州两天两夜才能到。

  这一趟,王先生在广州买了牛仔裤,在深圳中英街买了电子表,在海南买了珍珠项链……“虽然火车票、吃饭、住招待所都是公费,但买东西还是花光了我两年多的积蓄。”

  1995年国家调整假期制度,单休日变为双休日,上班族闲暇时间由此增多。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黄金周政策,连休7天,人们有了度假时间,于是,中国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2000年新年,老王和老伴第一次参与海南跟团游,“下了飞机,走出机场,酒店派来的免费大巴早就在门口等候了,大家高兴地登上大巴车,很快来到安排好的豪华酒店住下。”这场新鲜的体验让王先生和老伴终生难忘。退休后,他们在三亚买了房子,从此过上了“候鸟”生活。

  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相继对中国公民敞开大门,使中国人出国旅游成为可能,“新马泰”立刻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第一站。

  年过7旬的封女士是当年较早赴新马泰旅游的游客之一,1999 年她报名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 “新马泰港澳 12日游 ”。她告诉记者:“那时候出境游是很高端的,去一趟新马泰要1万多元人民币,当时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真是下了好大决心。10多天要玩5个地方,其实就是走马观花,就是到一些著名的景点照张相,不会有太深入的东西。但跟导游学泰语、付小费、看佛国皇宫的金碧辉煌、到马来西亚清真寺换穆斯林服装,花了钱却开阔了我的眼界。”从此,她一发不可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公民敞开了大门,中国游客的足迹越来越远,遍布全球各个角落。这些年,封女士先后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德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旅游,实现了走向世界的梦想。抚今追昔,封女士感慨道:“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贫穷拮据的日子,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有机会走出国门,把过去遥不可及的事变成今天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这辈子值了!”

  银发人精神“靠山”

1558064018576754.jpg

改革开放40周年话题


  又是一个星期三,88岁的郭奶奶早早起床,除了洗漱吃早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书包,因为每周的这一天是她上老年大学的日子。7:30准时出发,她独自乘公交车前往学校。他所上的西城老年大学书法研究班是9:00上课,而她8:30前就到学校了,她把在家写好的作业挂在点评墙上等待老师的点评,然后和早到的老年同学聊聊天、交流交流学习心得,等待上课。从1993年离休后郭奶奶就开始上老年大学,没想到这一上就是20多年。

  “当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我骨子里有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但上班时一点时间都没有。离休后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老年大学。这要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老年大学这个精神家园,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60多岁的郭奶奶精力体力都充沛,所以几乎每天都上课,而且是“满天飞”到处上课。她到朝阳老年大学学绘画,到西城老年大学学书法,到北京师范老年大学上诗词创作课,到京教老年大学学篆刻……她如饥似渴,如醉如痴,乐此不疲。

  郭奶奶上老年大学可不是为打发时间,她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为的是能听清老师的每一句话,有时还要时不时的用iPad拍一下老师的讲义和讲评的图片。有些学员上课只是带耳朵去,纯粹是听听课打发时间,而她则是用心去上课,她不仅听得认真,而且一定要完成作业。课上练习,有的同学要么有事、要么画不出来提前走了,而她总是坚持画完做完交给老师。回到家里她也是按时完成老师留的作业,除此之外,她有时还会给自己加量找来图片,反复临摹练习,下一堂课带给老师讲评。

  随着年龄的增大,她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骨折、肿瘤手术、腰椎坐骨神经痛接踵而来,她不得不暂时停顿,但经过几个月的恢复,她又来到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对我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一上老年大学就来精神,什么烦恼、痛苦都忘了。”郭奶奶说,老年大学好似一味良药,能滋养精神,也能治愈病体,75岁的时候,她被查出结肠肿瘤,当时身体瘦得只有80多斤,很多同事朋友很是担忧。她手术切除后,恢复了一段时间,又开始上老年大学了。眼见着人一天天地胖起来,让很多朋友很是诧异。“上课让人心无杂念,全神贯注,而写字画画让全身的气血贯通。”郭奶奶说,这些年,她的身体好像越来越好,吃得香、睡得好,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老年大学。

  “如果说工作的那些年成就了我的事业,那么离休后的老年大学则完全随了我的心愿,让我干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感谢老年大学带给我精神上的娱悦和满足,调动起我全部的激情,游走在笔墨之间。”2006年,郭奶奶年过75岁,儿女们把她的诗书画印的作品集结成册起名《拾墨园》,她说,这是她向老年大学和老师交上的一份答卷。2014年她已年过八旬,她的《拾墨园》续集编印成书。此本集子,老人围绕门这个主题,画门并配以诗作,可见她在学习过程的提升和创作上的冲动。在她家的画室,有一排铁柜,装满了她的作品,以及几十本获奖证书。在单位、老年大学里成了参展的骨干,学校办展览跟她要画,机关办展览也要她的作品,今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机关举办大型书画展,她的作品还被选入挂在了军事博物馆的大厅里。每每提起这些,老人颇有成就感。

  她达观独立、思维敏捷,生活积极而充实。“思想不老,岁月的皱褶又算得了什么。“如今,她虽然不能像60多岁时那样每天去上课,但还是坚持每周上一次课。她说:“我喜欢上课的氛围,也习惯了每天习书作画的感觉。因为,我能不停地动、不停地思。所以,只要可能,我会一直在老年大学学下去的。”

顶部】 【关闭